用户名:密码:   注册帐号 忘记密码

众人健康管理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健康干预 > 心理平衡 >

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

时间:2017-08-30 20:53来源:众人健康管理网 作者:雪莲花 点击:
有病看医生,花钱吃药打针。多年来人们心中的求医问药模式可谓根深蒂固。如今许多原来不把心理问题当回事的人,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疾患,并产生了主动求助心理医生的愿望。
  有病看医生,花钱吃药打针。多年来人们心中的“求医问药”模式可谓根深蒂固。如今许多原来不把心理问题当回事的人,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疾患,并产生了主动求助心理医生的愿望。但不少人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产生了一些误解。因此,必须予以纠正。常见的认识误区有:

1.心理问题等于精神病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门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人们对它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通常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寁,在医生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的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对男性来说尤其如此。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就诊。其实,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心理学等于窥见内心

  许多人有类似的心态,他们在咨询时不愿意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只要简单说几句,咨询者就应该能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询者水平不高。其实心理治疗师也是人,他们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能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咨询与治疗。因此,来访者需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医患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利于治疗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3.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许多人有种错误的认识,将心理咨询神化,似乎咨询者无所不会、无所不能,什么样的心结都能一下打开,所以常常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求的“豁然开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来了。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心理问题常与来访者的个性与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4.心理医生等于救世主

  一些人把心理医生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医生,以为医生应该有能耐把他们一一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
  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就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一切由医生说了算,要求病人绝对服从、配合,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带进心理咨询。其实,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新的医学模式的产物,心理医生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他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替代来访者去改变或作决定。来访者需认识到,“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消极被动,推卸责任,只会一事无成。

5.心理咨询就是做思想工作

  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些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
  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它与思想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咨询者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访者进行批评教育。
  另外,某些心理障碍严重者,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责任编辑:tangjiaqi)
顶一下
(1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需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