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和心理活动。人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身心是相互关联和互动的,健康与疾病现象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心理因素是指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过程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其中,个体的认知、情绪及人格特征与生物遗传有较密切的联系,从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决定人们待人处世的行为模式,在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中有决定性意义,故又称为内存的心理品质。个体处理各种外界刺激的应对方式和日常活动中的生活方式则更多与后天获得性有关,通过后天学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使之在复杂的生活中应付自如,或者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故又称为外在的心理品质。一般认为心理因素赋予个体某些易病倾向,从而在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作用下易于表现出某些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人在精神上出现问题的时候,身体就会患病;而身体患病时,精神上也会痛苦。遭受精神创伤可以使机体内免疫物质下降,导致感染性疾病乃至癌症的发生。 ![]() 1.充分的适应能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发泄和控制; 9.能做有限度的人格发挥; 10.个人的基本要求符合社会规范,并有恰当的满足感。 (责任编辑:tangjia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