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疲劳、体重减轻、虚弱 由于代谢失常,能量利用减少,氮负平衡,失水和电解质,酮症时更严重,患者感疲乏、虚弱无力。尤其是幼年( Ⅰ 型)及重症( Ⅱ 型)患者消瘦明显,体重下降可达数十斤,劳动力常减弱。久病幼儿生长发育受抑制,身材矮小,脸色萎黄,毛发少光泽,体力多虚弱。但中年以上 Ⅱ 型轻症患者常因多食而肥胖。 4. 皮肤瘙痒 多见于女阴部,由于尿糖刺激局部所致。有时并发白念珠菌等真菌性阴道炎,瘙痒更严重,常伴以白带等分泌。失水后皮肤干燥亦可发生全身瘙痒,但较少见。 5. 其他症状 有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减退、阳萎不育、月经失调、便秘、视力障碍等。有时有顽固性腹泻,每日大便 2 ~ 3 次至 5 ~ 6 次不等,呈稀糊状,一般属非炎症性而为功能性腹泻,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有时有体位性低血压、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等亦属严重神经系表现,许多症状由于并发症与兼有病所致。 体征 早期轻症,大多无体征。久病者常可发现因失水、营养障碍、继发感染、心血管、神经、肾脏、眼部、肌肉、关节等并发症而出现各种体征。肝脏可肿大,尤多见于 Ⅰ 型病者,适当治疗后可恢复。国内病例中呈皮肤黄色瘤及胡萝卜素血症者罕见。 【并发症】 病程较长、控制较差的糖尿病人常伴有各种并发症或伴随症。多种感染显然属并发症;酮症酸中毒等可能为本病恶化的严重表现;微血管病变基础上所致的病理如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等为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但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心、脑、肾等的病变和高血压等与糖尿病关系虽密切,也可见于非糖尿病者,则是否为并发症,尚需具体分析。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昏迷 (二)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三)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四)感染 常见的有下列几组: 1. 皮肤感染 如体癣、指甲癣、足癣及疖痈等化脓性感染很常见,有时可酿成败血症。 2. 结核 特别是肺结核,一旦得病,扩展迅速,蔓延广泛,病灶多系渗出性二酪样肺炎,易成空洞,发病率比常人高 3 ~ 5 倍。随肺结核等控制情况而波动。 3. 泌尿系感染 其中以肾盂肾炎、膀胱炎为多见,有时伴真菌性阴道炎,感染不易控制,须与严格控制糖尿病同时进行,方可获得较好疗效。国内坏死性肾乳头炎少见。 4. 胆囊、胆管炎、胆石症、牙周炎、牙龈溢脓及鼻窦炎等。 (五)心血管病变 为本病患者最严重而突出的问题,约占糖尿病人死亡原因的 70% 以上。基本病理为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远比常人为高,发生较早,进展较速而病情较重。国内糖尿病病人有心血管病变者较国外报道为低,特别是心肌梗塞、心绞痛及四肢坏疽。此组疾病的发病机理与熤的关系至今尚未阐明,脂类、粘多糖等代谢紊乱,特别是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血浓度增高、 HDL 2 、 Ch 等降低,常比无此组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或非糖尿病而有此类病变者为重,提示糖尿病中脂代谢等紊乱为动脉硬化发病机理中的重要因素。除冠心病外近年来已注意到糖尿病性心肌病。我院曾有 1 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伴心源性休克,经病理解剖未发现心肌梗塞,但见冠状动脉中有血栓形成阻塞大部管腔,伴以广泛心肌病变(灶性坏死),可能与心肌内微血管病变有关。又从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发现早期迷走神经功能损害,易得心动过速,后期交感神经亦可累及形成类似无神经调节的移植心脏,以致发生无痛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常导致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而暴卒,我院已发现多个病例,故称为糖尿病性心脏病,其中包括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和(或)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变。对此目前虽尚有争议,但 WHO 糖尿病专家组及大多数学者均已公认。临床上可采用无创伤性检查在早期帮助诊断,如超声心动图,左心功能核素检查,潘生丁核素心肌显影,心电 R-R 间期频谱分析;创伤性检查如心导管冠脉造影等更有助于确诊。在 BB 鼠、链脲佐菌素、四氧嘧啶动物实验已进一步证明糖尿病心脏病变最早的表现为心肌病变,参见病理节,其机理尚待研究。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理包括多种因素,如血液流变学改变,高灌注,高滤过,微血管基膜增厚,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微循环障碍以及近年来对多种血浆和组织蛋白发生非酶糖化,如糖化血红蛋白 HbA 1C ,糖化脂蛋白,糖化胶元蛋白,自由基产生增多,最后导致糖化终末产物( AGE )的积聚,组织损伤和缺氧等有密切关系。 (责任编辑:tangjiaqi) |